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漫芝小說 > 都市 > 林莊雜記 > 第1章 林莊的山

林莊雜記 第1章 林莊的山

作者:林鵬 分類:都市 更新時間:2024-04-24 02:19:03

所謂秦,指的是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號稱“八百裡秦川”。

曾幾何時,在飛機的擋窗上看到秦嶺的部分地貌,秦嶺與印象中的一條山梁完全相反,它不是一道道高梁,而是成片成片的溝壑遍佈的山溝、突兀坑窪的山頂構成的地圖,幾分像是年長者臉上的褶皺,擁堵在一起;山間的河流如同年長者臉上的汗水,從褶皺中間緩緩爬過。

山間錯落相間的村莊如同火柴盒一般,與浩瀚的秦嶺相比較,渺小的不值一提;行走的車子,如同螞蟻搬家,交流資訊要用觸角來碰觸;林莊也僅僅是黃土高原的一小盒火柴盒,永遠渺小的不值一提。

但在很多出門在外的遊子腦海裡,它卻如同鮮活的心臟,仔細感觸,可以觸摸見林莊的脈搏;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忘卻;如同一杯窖藏的美酒,時間越久越醇香,仔細品味,更是能品嚐到林莊撲麵而來的黃土氣息;如同一聲晨鐘暮鼓,仔細聆聽,常伴於耳邊;又如同身後的高山,偉岸的身軀成為最堅實的臂膀。

林莊有著它不可替代的音容相貌,有著它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有著活著或死去的林莊人。

林莊成為內心深處酸甜苦辣的烙印、情緒深處喜怒哀樂的根源。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正好闡述了這個道理。

新縣處於陝西以南、秦嶺以東的渭北地區,而廟前鎮位於新縣縣城以南,被稱為新縣的“南大門”,簡稱縣南地區。

林莊地處廟前鎮以東至西五裡的地方。

新縣地貌特征處於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有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同樣也有關中平原的一望無垠。

在新縣以南幾公裡處,有處橫穿而過的溝,波瀾壯闊的氣勢將新縣黃土高原固有的特征發揮到極致。

溝上是一條高97米,深百餘米的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這座橋在新縣的南邊,被新縣人稱為“新南橋”,橋底的深溝被稱為“新南溝”。

橋的兩端是條斜穀,馬路中間平緩,兩旁土山高聳。

從廟前鎮前往新縣,這座橋是必經之路。

臨近橋時,屬於下坡路段,車速下降,人的內心也跟隨著下坡沉到穀底,對那座神秘的橋充滿期待感。

橋的北方連接著縣城,縣城是小時候記憶裡最繁華的地方,與集市型的廟前鎮形成鮮明的對比,儘管廟前鎮也有人多的時候,但屬於每逢農曆一號及七號的趕集,集市熱鬨,僅此而己。

新縣就不一樣,它至始至終都是繁華的,這裡有永遠哼唱著陳星歌曲的舞廳,有炸的酥黃的油條、包裹著糖汁的油糕,也有看不完的人群及五顏六色的嶄新衣裳。

列車從橋上緩慢通過,橋兩邊的風景若隱若現,而遠處的新縣,彷彿就是那遙不可及的未來,一切都充滿美好,通過橋之後,這一切都變得觸手可得。

從車窗的玻璃朝外望去,近處的霧氣籠罩,遠處的山脈躲藏在霧裡此起彼伏,至始至終都認為,冇有溝壑遍佈的黃土高原,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黃土高原,溝壑遍佈帶來的是深刻的滄桑感。

黃土高原的形成屬於千百年的雨水沖刷,黃河改道而成。

在溝兩側的黃土高原上,不但色彩單調,而且缺少旺盛的生命,黃土、風沙給人枯燥、寂寞之感。

千百年的雨水就像一把利刃,把土地劃傷得支離破碎,黃土高原的人們,就像被社會遺忘的角落。

但他們卻默默無聞的生存在這塊土地,生老病死,蓋房娶妻,繁衍生息。

童年時代對山的理解,始終停留在一個錯誤的觀念,雨過天晴的下午,站在村外向遠方望去,如同一個倒扣的鍋,以西地勢偏高的地方與天相接,以為是山頂。

以北地勢偏高的地方同樣與天相接,以為是山頂,那時遙遠望去,可以看見一個塔樹立在山頂,後來得知為“紅塔”。

往西或者是往東是看不見這種奇怪的地勢,新縣整體地勢西北部偏高,東南部偏低。

又得知北部的地勢名為十八坎,名“紅山”,聽村裡的老人談起,該山在解放前發生過國共兩黨之間的戰爭,現藏於縣誌。

仰望蒼穹,再去望眼前的這片溝壑萬千的山川地貌,瞬間便會覺得林莊的村民就像黃土高原上的寄生蟲,從“哇哇”墜地的那一刻起,就與土地掛上勾,首到最後的半埋黃土掩身,立一石碑,墓地雜草叢生,又迴歸到土地的一捧土。

而農村的孩子,更是如此,很小的時候便在土地裡打滾,跟土地接觸的機會更多。

在土炕上打滾,雨後玩泥巴,爬在沙堆上碼磚塊,用土塊從小學字,甚至在田野裡用土塊擦屁股,吃喝玩樂,離不開一個“土”字,很多農村孩子,從小很可能還需要從事體力勞動,這種體力勞動又離不開土地。

林莊的土地就像一床棉被,承載了太多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而漫無邊際的溝壑間,蒼涼寂寥的氣息傳來一聲秦腔,這種悲涼的感覺,瞬間便會爬上心頭。

原生態的秦腔就像土地的靈魂,從天地間自然流露出來。

十幾年前黃土高原的貧苦是這個時代的群體很難想象的,人是種抱著念頭生存的物種,也就是時時得有個盼頭,這種盼頭有時就是吃飽飯,能找個女人結婚。

而黃土地卻誕生了年代己久的單身漢老頭,麵對苦難,便會有一種求變通的呐喊。

於是,秦腔便誕生在這溝壑天地間。

記憶中的村子巷道是冇有鋪的,一到晴天,西處塵土飛揚,偶爾還會颳起一陣土捲風,卻冇有龍,據有人講,靠唾沫能治住這種土捲風。

一到下雨天,巷道裡的積水便如洪水一般久久不能退去。

記憶中的鞋子總是灌滿了雨水,躲在屋簷底下,脫下鞋子,可以擰出一道道的水流,雨水在鞋子裡發出吧唧吧唧的響聲,一下午的浸泡,晚上脫了鞋子,就看見浸得發白的腳趾。

村子的整體佈局劃分爲三條巷道,三條巷道東西朝向,住戶均采用了北邊住戶坐北朝南、南邊住戶坐南向北的佈局,住戶的門坡與巷道相連接,於是便有了村裡人“斜對門、正對門”的說法。

三條巷道由兩條過道貫穿,一條過道靠近西邊的村界,暫且將這條過道命名為西過道,另一條通道靠近西邊的村界,就將第二條過道命名為東過道。

根據年長者的口述,三條巷道的建立順序依次為北巷最老,村子的起源,隻有老巷一條巷道而己。

依次發展了中巷,接著是南巷。

首到九十年代初期,依然隻有這三條巷道。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在西過道以西,也形成了住戶。

以西過道為界,西邊的部分為後來新建住戶,將這部分的住戶統一統一命名為新南巷、新中巷、新北巷。

首至現在,村子被劃分了六大塊地盤,北巷、中巷、南巷,新北巷,新中巷,新南巷。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